每年一到七月份,我们身边的一些名校就会启动跨区招生的操作,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惯例。
这些招生表面上是办理“转学”,但真正的目的,是搜罗其他地区的尖子生资源。
除了转学,冬令营也慢慢变成了另一个通道。
一些家庭为了让孩子获得一张筛选的“入场券”,一年投入在补课上的费用就高达十几万元。
这种竞争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
就有这样的例子:河北一个才上五年级的学生,为了在竞争中不落后,同时报了三个奥数班,每天学习到凌晨,身心俱疲。
展开剩余62%而那些被提前看中的学生,未来的路也并非一片坦途。
江苏曾有一名考生,在拿到一个重点学校的预录取协议后,心态上有所松懈,结果在最后的高考中发挥失常,导致协议作废,高考也失利。
录取的规则有时也显得很模糊。
同样是在江苏,出现过高考考了614分的学生签了约,而另一位考了615分的学生却被刷掉的情况,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,让人难以理解。
进入了这些重点班,学生们得到的关注度也并不均等。
所谓的“分层教学”,在实际操作中,可能是一个班级里,老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最顶尖的那几名学生身上,而班里剩下的大多数人,则成了陪衬。
硬件资源的分配不均,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。
一所名校的实验室设备,其先进程度和总价值,可能比好几所普通高中的设备加起来还要高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很多县级中学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。
有的县中,甚至出现了长达十年的时间里,都未能培养出一名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。
当一所学校停止了这种“掐尖”行为后,事情也发生了变化。
浙江曾有一所中学,在取消了专门招收尖子生的特优班后,最初的几年里,学校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。
但令人意外的是,三年之后,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不仅没有继续下跌,反而触底反弹,最终的成绩甚至打破了学校以往的最高纪录。
后来分析发现,原因在于老师们不能再只依赖好生源。他们被迫去研究和琢磨如何教好普通资质的学生,教学方法和责任心都得到了整体提升。
来源 盐阜大杂烩
发布于:江苏省申宝策略-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排行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