钟红明 上海《收获》杂志执行主编
在马来西亚旅行的时候,陪同我们的阿伟很有趣,他一个人带领我们穿行在吉隆坡各个交流地点,一边娴熟地驾车,一边讲述他从小的故事。他说,华人才喜欢居住在城市里,马来人喜欢住在郊区的。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但随时根据对象无缝衔接,变换成潮州话、马来语和英语……他告诉我们,马来西亚的华人教育体系是以其完整性和独特性闻名的,从幼儿园到大学,保留了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。读小学的时候,华人进华人小学,马来人和印度人都可以选择进各自语言的小学。他就读的是华人小学,在马来西亚有1200多所,采用华语为主要教学语言,同时必修马来语和英语。中学时候他就读的是“国民型中学(华中)”,虽被纳入国家体系,但华文课时少了很多,许多科目需要用马来语和英语授课,所以他刚读初中时,在学校里上课同时使用华文、马来语和英语,家里还说潮州话,他摇摇头笑着说,觉得比较辛苦。
后面的行程里,我们参观了一所著名的华文独立中学(独中)。和国民型中学不同,独中完全以华语授课。当我们跟他们的语文老师一起翻阅课本时,发现课程涵盖中国文学、历史等,有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,既有古典诗词和文言文,也有巴金、余光中的作品。正值午间休息,穿着校服的孩子们,却一个小圈一个小圈,围坐在地上,说说笑笑用餐。我很诧异,食堂呢?学校老师说,政府的资助不包括食堂这种设施,基本学校运转都需要华人社团的筹资,所以,学生们暂时只能这样以地为席了。而语文老师则很自豪地领着我们到操场旁边的一堵白墙前,上面龙飞凤舞,是学校老师和同学的书法作品……
展开剩余32%在这里,华文教育、社团、媒体,被视为当地的“三大支柱”,或许,既保持文化的根脉,又以双语、三语教育融入现代社会,才是多元文化环境里的一种发展途径吧。
想起作家王安忆写过她父亲从马来西亚归来的故事,也想起作家薛海翔那部长篇非虚构《长河逐日》,他的父亲是马共,被押解回国去上饶集中营时,抗战爆发,因此逃脱,多年后他重访马来西亚,找到了曾经关押他父亲的监狱……在马来西亚参观“华人博物馆”那些旧时代的影像和书信时,我走近细细打量,是否那些丛林里,也有相似的身影?
发布于:广东省申宝策略-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排行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