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在汕头全面铺展
文/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实习生 沈汶芸
图/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
7月的晚风掠过内海湾,十五运会群众赛事女子篮球的哨声在潮汕体育馆响起。9月及11月,十五运会女子手球、冲浪项目也将在汕头开赛。系列重大赛事落地汕头,如灵动丝线串联起文化根脉、市井烟火与未来蓝图,推动城市软硬件实力实现质的跃升,这座侨乡也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以“体育+文化”为绣针,用“绣花功夫”绣出独特城市魅力。
场馆搭“绣绷”:
搭起全民体育网络
日前,2025年广东省青少年女子手球锦标赛在汕头体育中心落下帷幕——这场为期7天的赛事,既是全省青少年选手的竞技舞台,更是为十五运会女子手球项目做提前“热身”。
据场馆负责人介绍,目前该馆已完成全面升级,信息化系统、竞赛器材、服务设施、体育工艺悉数更新达标。
展开剩余73%事实上,近几年汕头在体育场馆建设与改造上持续发力,除了“上新”汕头体育中心等一批区域体育地标外,潮汕体育馆、正大体育馆等老牌体育场馆也更新换代,它们都是本次十五运会中的“主力成员”。
如果说“办赛兴城”是一幅立体潮绣,那么升级版体育场馆便是撑起绣面的“绣绷”,筑牢城市“绣底”——除了承担国家级赛事的硬件保障外,它们还兼顾赛事与群众健身需求,通过“免费+低收费”模式惠及全体市民,让群众“解锁”更多体验。
“体育馆的改造工程很实在,大赛事结束后,还能让市民真真切切受益,这才是咱们想要的‘赛事红利’呀!”家住潮汕体育馆附近的居民邱姨告诉记者,现在她每天晨练的路线,就是沿着海滨长廊新修的步道走到体育馆。
恰如邱姨所盼,这种“赛事红利”正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,推动各大场馆的升级改造从“赛事标准”向“城市标准”转化,让绣布上的每寸空间都承载民生温度、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长效价值。据悉,当前汕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提升到2.91平方米。
潮汕文化作彩线:
绣出街巷烟火味
街边老茶铺里,林伯与三两好友刚新冲一泡凤凰单丛,边“食茶”边讨论赛事:“广东女篮那个三分球,跟咱潮绣的针脚一样准!”
当前,“跟着赛事去旅行”在汕头全面铺展,“赛事话题”融入日常的画面屡见不鲜,“赛事+文化”的绣法也愈发灵动。
比如,7月,十五运会群众赛事举办期间,汕头就精心策划了“潮・湃”2025汕头文旅时尚周、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文旅活动,为球迷和游客打造覆盖全城、视觉与味觉全开的“赛事+文化”盛宴。
正如潮绣讲究“线随情走”,落地汕头的大小赛事也串起历史文化、非遗技艺、滨海风情、舌尖美食与市井烟火:英歌舞的刚劲是“金线”,一湾两岸的新貌是“银线”,丰富文旅活动是“彩线”……在游客镜头里绣出“来潮汕看赛,更来赴一场文化之约”的画卷,同时也让一场场“临时赛事”成了“长效记忆”,将“流量”稳稳转化为“留量”。
经纬交织新景:
织就城市新模样
一幅上佳的潮绣,贵在“针脚藏深意,整体见气象”。同样的,办赛兴城的关键,在于城市的整体“生长力”。
在汕头这幅命题绣品中,城市软硬件实力正是“打底经纬”——
一方面,系列城市基础设施正在升级:海滨路东延工程让内海湾滨海走廊如丝带舒展,多座新高铁站勾勒城市迎宾新门户,一张内联外通的城市铁路网正在织就;津湾公园等绿美生态名片亮相,闲置的“边角地”成了全龄化的“幸福运动角”,近三年来,汕头新建115个“口袋公园”,成为市民“推门见绿转角见美”的幸福剪影。
另一方面,城市精神不断提振:今年汕头新晋“全国文明城市”,这个国字号荣誉成为十五运会汕头赛区的文明底色;近年来,汕头构建“1+8+N”志愿服务队伍体系,全市近107万名志愿者、116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及特色基地、实践带构建起“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”;全运会举办期间,来自汕大、汕职院等院校的820名青年赛会志愿者也将化身代言人,成为城市文明的“推广大使”。
过去提起汕头,人们多想到美食与侨乡。如今,因十五运会赛场而撬动的城市体育形象,让“敢闯敢拼”“守正创新”的汕头城市标签又有了新注脚。
发布于:广东省申宝策略-配资平台排名-配资排行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